在两汉众多皇帝当中,汉宣帝刘询可以说是一位十分有“个性”的皇帝。他没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高瞻远瞩,也没有汉武帝刘彻那样的胸怀大志,更没有“位面之子”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传奇色彩。在他的一生中,似乎除了“收拾”霍光一族还略为人所知外,其他没什么特别的闪光点了。
不过事实上,汉宣帝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,其命运的曲折毫不亚于他的先辈。而且关于刘询影响大汉兴亡的争议,一直到今天也没停下过。那么这到底是怎样一位皇帝,命运又对他的一生做了哪些安排才导致他成了一位后人争议极大,却“人气”始终不火的皇帝呢?
跟汉代其他皇帝不同的是,汉宣帝刘询可谓是开局就拿了最烂的牌。因为别的皇帝再怎么说也是自由身,而刘询一上来就遇到一次人生大危机:蹲大狱。彼时,刚出生几个月的刘询,在巫蛊之祸中受到牵连,多亏廷尉监丙吉等人多次相救,才免于逝于襁褓。就这样,刘询一直被囚禁到了快五岁。这时,不知是谁在传监狱有“天子之气”,汉武帝得知后,立刻派遣内谒者令(官名,掌内外传旨通报之事。多由宦官担任)郭穰,把长安二十六官狱中的犯人抄录清楚,并下令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。此时是刘询人生第二次大危机,不过好在丙吉关闭郡邸狱大门,并对前来调查的郭穰喊:“皇曾孙在。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,况亲曾孙乎!”进不去大门无计可施的郭穰只好灰溜溜地跑回去对刘彻复命,并借机弹劾丙吉。刘彻听到这事后,感慨道:“天使之也。”于是大赦天下,郡邸狱的犯人们纷纷被释放,刘询也因此得以出狱。这段历史在秦汉时期的史书记载中比较玄幻,动辄就是某某“天子之气”“王霸之气”……事实上的情况更可能是太子刘据的旧党不愿意让刘询就这么完了,于是四处散布流言来影响舆论。
汉代刑徒俑。来源/央视新闻客户端
汉武帝刘彻驾崩前,下诏将刘询收养于掖庭,并令宗正将他录入皇家宗谱。这对刘询来说真是人生大转机,他从一个从小就入狱的犯人,一下子获得了皇家宗室的承认,也可以说是“咸鱼翻身”了。不过此时的刘询虽然有着皇家宗室的身份,但是日子过得依然不太好。
“因依倚广汉兄弟及祖母家史氏,受《诗》于东海澓中翁,高材好学;然亦喜游侠,斗鸡走狗,以是俱知闾里奸邪,吏治得失。数上下诸陵,周遍三辅,尝困于莲勺卤中,尤乐杜、鄠之间,率常在下杜。时会朝请,舍长安尚冠里。”
按照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此时的刘询寄宿在广汉兄弟及祖母史氏家里,不过他十分好学,又能体验民间生活,而且在和百姓接触中学会辨识奸邪,探查吏治得失。这段经历对刘询日后影响很大。
民国二十四年世界书局印《资治通鉴(附外纪)》。来源/长汀县博物馆
此时的刘询还没有想过去当什么皇帝,因为刘据早就因巫蛊之祸而死,他也受到牵连,如今屈居民间,根本就没什么人把他当回事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刘询本人倒是有一些“异象”,那就是他的财运不错,据说他去过的店都会变得生意很好,以至于民间有不少人视他为财神爷。这个时候的朝廷里,汉昭帝刘弗陵年纪尚小,几位辅政权臣当中金日磾很早就病死了,上官家与霍家又为争权夺利打的死去活来,没人在意这个早就被埋没的宗室子嗣。不过在各种阴差阳错之下,谁也没有想到的是,刘询这个曾经不被人重视的孩子,日后居然能登基成为皇帝。而这一切的转折,就发生在汉昭帝刘弗陵的身上。
汉昭帝刘弗陵大概是比刘询存在感更低的汉代皇帝了,原因也很简单,他八岁登基,二十一岁就驾崩了,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三年。而且就是这十三年,他还被权臣掣肘。他在任期间全面信任权臣霍光,结果就是霍光的名气甚至还大过了他本人。后世人提起这一时代往往只记得霍光而忽视了皇帝刘弗陵。尽管霍光本人很有才干,在“霍光秉政”时期采取了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,让汉武帝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国家元气得以恢复。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外戚权臣们的势力进一步做大,最后甚至到了可以决定皇帝废立的地步。
汉昭帝刘弗陵。来源/电视剧《云中歌》截图
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,刘弗陵因病驾崩,葬于平陵。没有直系子嗣、年纪轻轻的刘弗陵突然驾崩让整个大汉王朝一片惊愕。“国不能一日无君”,为了让王朝能继续运转,大汉朝廷们各路政治势力为寻找合适的继承人选倾巢而出,而年纪轻轻又远离政治的刘询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视野。
其实一开始霍光等人选择的对象并不是刘询,而是昌邑王刘贺。但当时的刘贺年纪尚小,既缺乏政治管理经验,又不愿充当权臣霍光的傀儡,要与心腹密谋除去霍光,结果密谋泄露,被霍光以行为“淫乱”、危及社稷为由废黜了。时距刘贺即位仅二十七日,刘贺也因此成为了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。刘贺被废黜了,但大汉王朝总要找一个继承人来当皇帝。正在权臣们犯难的时候,有一个人站了出来,他就是之前曾经庇护过刘询的丙吉。其实如果拨开历史的迷雾来看,丙吉一生多次为刘询拼死拼活,他大概率是汉武帝时期废太子刘据的旧党。此时的丙吉再次出面对霍光说:“将军侍奉孝武帝,受襁褓属托,任天下重任,孝昭皇帝早崩无后人,海内忧惧……”,接着又说自己考察过同宗诸侯,没有谁在民间有声誉,而遗诏所养武帝的曾孙刘病已(即刘询)在掖庭外百姓家,他年幼,精通经术,有才能,办事稳重又有礼节。希望霍光仔细考察并用占卜参证,然后再决定大策。
霍光听后觉得很有道理,于是派人把刘询接到了皇宫,朝见皇太后,先封为阳武侯。元平元年(前74),群臣们奉上玺、绶,刘询即皇帝位,谒高庙,是为汉宣帝。就这样,本来被边缘化的刘询就在这一路阴差阳错之下,神奇般当上了皇帝。而更让人惊叹的是,他登基后发生的事情更是出乎了所有人意料。刘询刚刚登基时,大汉王朝权力依然集中在霍光手中。此时霍光年事已高,或许是他意识到自己常年把持朝政树敌甚多,应该给自己子孙后代留条后路。于是宣帝即位后,霍光就宣布要归政于宣帝。但汉宣帝刘询谦让再三,仍委霍光以大任,并对群臣论功行赏。虽然刘询表面上对霍氏一族十分恭敬,但接下来几件事就能看出来,刘询是一个极有城府之人。首先就是他即位后第二年便大赦天下以收获民心。接着,又在同年六月为其曾祖母卫子夫、祖父刘据、祖母史良娣、父亲刘进、母亲王翁须议谥号,设置墓地园邑。这一出就是在昭告天下,我刘询乃大汉正统传人,在时人心中巩固了他的正统地位。本始二年(前72)六月,刘询又为汉武帝立庙,宣布自己是汉武帝唯一正统继承者,随后立刻发兵助乌孙军队击匈奴,并大破之。这样一来从文治到武功,汉宣帝刘询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威信,也掌握了一批自己的嫡系人马。为了迷惑霍氏一族,刘询还特地在本始四年(前70)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自己的第二任皇后,此时霍氏一族在汉宣帝的蒙蔽及武功震慑下,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临近。地节二年(前68)霍光病逝,刘询与上官太后亲自临丧,并按皇帝规格厚葬霍光,而且为了表示对霍光的尊敬,刘询还委任霍光侄孙乐平侯霍山领尚书事总揽朝政。表面功夫做足后,刘询的獠牙便开始露了出来。地节三年(前67),刘询立皇子刘奭为皇太子,大赦天下,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。这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信号:霍家的女儿霍成君是当今皇后,但储君位置却被先任皇后的儿子坐上了。之后刘询先后解除了霍家子弟的兵权,同时开始将朝廷内霍家的势力边缘化。意识到情况不妙的霍家立刻开始准备反扑,但这正中刘询下怀。地节四年(前66),霍氏余党发动政变被刘询先发制人一网打尽。霍氏全族被灭,皇后也被废黜。至此,刘询扫清了自己面前的一切障碍,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施展抱负了。刘询早年混迹民间的经历,让他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,他曾说:“吏不廉平则治道衰”。所以在刘询登基后,对整饬吏治工作十分重视,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。他多次下诏对二千石(郡守级官吏)官员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;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,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。根据考核结果,信赏必罚。他颁布诏令说:“有功不赏,有罪不课,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。”中国吏治的两个重要的习惯就是从汉宣帝时期开始正式流传的,一个是长期考核,一个是不轻易提升调动但是对良吏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,这些都有助于整饬吏治。而刘询整饬吏治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严打腐败惩治豪强,还在朝廷增加了四名廷尉平,专掌刑狱的评审和复核,并设置了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。五凤四年(前54),刘询还派了二十四个人到全国各地巡查,平理冤狱,检举滥用刑罚的官员。可见刘询对官场整治的力度还是很大的。最重要的是,刘询对汉武帝刘彻时期“霸王道杂之”的“汉家制度”做了继承巩固,他说:“汉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道杂之”,可谓是一语点破汉代统治逻辑。日后中国古代各皇朝的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借鉴“汉家制度”的经验教训,以强化其统治。除了整饬吏治,刘询还效法汉武帝对外用兵。刘询即位后,就对匈奴开始了一系列军事打击。本始二年(前72),刘询发动了两汉期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,足足动员了十六万骑兵出击大破匈奴。第二年继续重创匈奴。神爵二年(前60),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素有矛盾,关系不睦,带着数万人投降,这是两汉历史上少见的对匈奴大胜的战争。甘露三年(前51),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,赞谒称臣做北藩,“匈奴款塞、单于来朝”成为宣帝朝的一大盛事。除了打击匈奴,汉宣帝还出征西域,并首次设立西域都护府,将西域囊括进来。在西线和北线用兵之际,汉宣帝还派兵向西南平定羌乱,安定西南边陲。
汉陶彩绘武士俑。来源/连平县博物馆
令人吃惊的是,如此连续大规模用兵,汉宣帝时期的社会居然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那种民不聊生的现象,这充分说明了汉宣帝在内政上也是很有一套。说到内政,汉宣帝的手段其实很简单,主要就是调整经策,整顿工商,抑制兼并,轻徭薄赋,同时设立常平仓,即于谷价低时加价籴(买进)入、价高时则降价粜(卖出)出,以平抑谷价,调剂各边郡的谷物供给。这一为调节粮价,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政策为后代千年所继承,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泽被后世的政策。在他的治理下,西汉王朝再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,西汉综合国力达到极盛,史称“孝宣之治”或“孝宣中兴”。不过在抵达了顶峰之后,后面就要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了。
汉宣帝晚期,他也失去了当年的锐气,开始沉迷于奢侈享福,重用外戚和奸佞。《后汉.王吉传》载其“颇修武帝故事,宫室、车服盛于昭帝”。王吉劝谏宣帝“去角抵,减乐府,省尚方,明视天下以俭。”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,“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”。又请明选求贤,免除不利于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。宣帝认为其言迂阔,不予采纳。《中国古代史》的作者夏曾佑先生指出:“汉自宣帝起微贱,履至尊,即位之初,即蒙霍氏之难,于外家许、史之外,不敢轻任,于是外戚执政之习再盛。后来外戚做大,最终导致了王莽篡汉,这一大乱汉宣帝恐怕要承担主要历史责任。”除此之外,汉宣帝还有重用宦官的毛病,比如宦官弘恭、石显二人就长久把持着机要部门,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宦官专权的灾难。史学家吕思勉就指出汉宣帝信任宦官,弘恭、石显乱政的现象虽然是在汉元帝时出现的,但任用他们的实则是汉宣帝。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更是直接指出汉宣帝:“论其功则为中兴之君,论其罪则为基祸之主。”黄龙元年(前48)十二月,汉宣帝刘询因病驾崩于未央宫,安葬于杜陵,庙号中宗。在制定庙号和谥号严格的西汉,刘询与汉高帝刘邦、汉文帝刘恒、汉武帝刘彻并列,成为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。对于刘询来说,他的一生堪称波澜壮阔,巫蛊之祸险被杀,隐居掖幽庭,隐忍霍大司马,最终抵达大汉巅峰。但福祸相兮,他后期的种种作为,也让大汉帝国再一次陷入了危机当中。而刘询之所以在历史叙事领域并不那么“火热”,主要是因为他的地位十分“尴尬”,毕竟前有汉武大帝刘彻的万世武功,后有王莽篡汉的大灾大难,这前后的历史事件知名度都远超于他。结果就是汉宣帝刘询最终成了历史叙事上存在感比较低的一位皇帝。
影视剧中的汉宣帝。来源/电视剧《昭君出塞》截图
参考文献:
《汉书》班固(编撰)、班昭(补写)、马续(补写)中华书局1962-6-1
《后汉书》范晔中华书局2007-8-1
《资治通鉴》司马光中华书局2011-8-1
*本文系“国家人文历史”独家稿件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
点击下方图片或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